教师茶座

教师茶座

物理教学到底留给了学生些什么?

日期:2017-04-21来源:深圳第二实验学校 作者:黄正玉

国庆长假,毕业6年的学生相约返校看望高中物理教师。久别重逢,兴致勃勃,嘘寒问暖,不免要回忆高中的学习片段。

其中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顺手拿起桌上的一个苹果向空中抛去,然后用手接住,笑着对我说,老师,加速度多大?

旁边的一大帮同学都笑嘻嘻地抢着回答:你是指抛上去还是落下来的过程?(一个女孩,也是医科大学毕业的)

上升加速度朝上,下降时加速度朝下。(军事指挥院校的毕业生干脆利索地回答)

上升过程中速度没有增加,哪有加速度呢?下降才有加速度吧?(师范大学毕业的,不是物理专业)

苹果在最高点就停下来了,肯定没有加速度了(竟然是一个重点大学理工科毕业生的回答)

老师,我忘得一干二净了,全还给你了,白学了(一个女孩,后来转学文科了)

摘自《物理教师》2007.9 熊志权

2007年,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时内心感慨:我们的物理教学到底留给了学生些什么? 10年后的今天,担忧却没有因为教龄的增长有丝毫的缓解。我能做的,只有不断实践、不懈探索,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。

探索一 重方法也重思想

       高一、高二教学需要偏重思想,高三教学关注方法。

       面临高考压力,高三教学需要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合法手段使学生把物理学得更好,尽可能正确地解出各种类型的题目,这是无可厚非的。高三确实需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方法——审题、转化、解答、审视、结论,每一环都讲究方法。

       然而,高一、高二年级的老师更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。关注物理思想的培养,包括“物质”观念、“力与运动”观念和“能量”观念的建立,这属于世界观形成的范畴。此阶段的物理教学,承担着部分类似于科普功能的工作。

       奥斯特是在一次科学讲座后意外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,法拉第也是由戴维的科学讲座引入科学殿堂的。

clip_image00222.jpg

探索二 重笔试更抓实验

       物理属于自然科学,归根结底属于实验科学。高中阶段更多以笔试呈现学习成果,但笔试不是物理学习的全部。常规教学需要完成必要的实验,需要老师创造性地开发实验,利用“瓶瓶罐罐”做实验,也要利用身边的素材和新科技、新材料完成新实验的设计。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更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的有用性,让学生学会通过多样化的途径认识世界,体会自然科学的规律性,认识世界的客观性。

       近几年,我一直在学校做“习题教学实验化”的探索。事实证明高三教学穿插实验,既能调节气氛,又能提高效率。高考前3天的自制铜管实验“击中”高考题,虽有偶然性,但也是对重视日常实验教学的回馈。

clip_image002221.jpg

探索三 抓常规也学竞赛

       推出竞赛课程,是个性化发展的需要。于优秀学子而言,参加竞赛既能提供交流平台,也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。竞赛获奖,固然是两全其美的事,是对学生努力学习的褒奖。但也要避免物理教学中把全体学生都朝物理系学生的方向上引导,成为以奥赛成绩为至高荣誉的“精英教育”。

       物理竞赛内容的适当补充,也可以是与获奖无关的一件事。作为高中物理老师,讲完三个气体实验定律,若局限于考纲要求,不进一步拓展到克拉伯龙方程,一定会觉得如刺梗喉、不吐不快。适当的拓展,既能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,也能拉动今后高校学习的内在需求。

clip_image002222.jpg


clip_image002223.jpg

 

 

探索四 推创新也改课堂

        创新,是富民之道、强国之策,对当下的中国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。基础教育固然当仁不让,应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,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。青少年创新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长远动力。学校精心打造STEM课程、IYPT社团、Fablab实验室,还有筹建中的VR科创实验室等,无不为学子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。

       相应地,常规教学该如何创新?在课程资源开发、课堂形式、作业布置和课后反馈上,是否可以有更多的形式?“有效教学”、“自制小实验”、“小组互助”、“习题实验化”、“自编试题”、“命制试卷”、“翻转课堂”和“微课”等,都是对常规教学创新的最好回答。不拘泥于形式,通过创新努力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形式,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,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。

clip_image002224.jpg

        格物致理,物理教学首先讲究心中有“物”,木块是“物”,小球是“物”,研究对象是“物”,具体情景也是“物”;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“物”,分析推理的过程也是“物”。

        物理教学更强调“理”,加速度是“理”,牛顿第二定律是“理”,能量守恒定律“理”;认清事物的客观性是“理”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是“理”。

        当走出中学校园的学生不再记得木块和小球这些“物”,忘记速度(v)、加速度(a)和牛顿定律这些“理”;但只要还记得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些“物”,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些“理”,作为物理教师的我,还有什么可纠结的呢?这不正是教学的终极追求吗?

 

教师简介

        黄正玉,硕士学位,高级教师,致力课程改革和实验创新。2014年演示实验与高考题完全吻合,数十家媒体竞相报道。2016年主持 “十二五”规划课题《物理习题实验化的探索与实践》并结题。《一种洛仑兹力演示器》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,在第31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总决赛获国家银奖。著作《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策略与案例分析》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。实验作品获首届中小学实验教学案例展演全国一等奖。实验研究辐射深圳乃至全国,首创“习题实验化”教学,相关论文在《中学物理教学参考》等核心刊物发表推广。

clip_image002225.jpg